第 28 章
否定「認同的需求」

年輕人: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關於自由的話題吧?

哲學家:嗯,所謂的自由是什麼?你仔細想過了嗎?

年輕人:我根本是絞盡腦汁、想破了頭。

哲學家:得到結論了嗎?

年輕人:唉,想不到答案。可是呢,雖然不是我自己想的,不過我在圖書館裡找到了這麼一段話:「貨幣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。」這是出現在托斯陀耶夫斯基所寫的一本小說裡。您覺得如何?這句「被鑄造出來的自由」是不是讓人覺得一針見血?這段話一語道破貨幣這種東西的本質,真是精采,讓人佩服。

哲學家:原來如此。的確,歸根究底,由貨幣所帶來的種種事物的真面目,或許就是自由也說不定,真的堪稱名言。只不過,應該無法從這裡推論「所謂的自由就是貨幣」吧?

年輕人:是呀,沒錯。有些自由是可以用金錢換取的,而且那些自由說不定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加無拘無束。現實生活中,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用金錢交易得到的;可是有了巨額財富,人就能得到完全的自由嗎?我認為應該不能,而且也希望並非如此。人類的價值、人類的幸福是沒有辦法用金錢買到的。

哲學家:那麼假設你已經得到金錢方面的自由。只是就算你擁有巨額財富,依然得不到幸福。這時候,留在你身上的,會是什麼樣的煩惱、什麼樣的不自由呢?

年輕人:那就是老師您再三提到的人際關係嘍。這部分我也仔細想過了。譬如說,雖然有了大筆的財富,卻沒有心愛的人、沒有可以稱為死黨的好朋友,大家都對你敬而遠之,這就是大不幸。

另外還有一個一直在我腦海裡打轉的「羈絆」這個詞。我們每個人都在人際關係的羈絆中糾纏不清、痛苦掙扎。像是:必須和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來往,或是必須小心翼翼地對待討厭的上司;您想想看,如果可以不用管這些瑣碎的人際關係,是多麼輕鬆愉快啊!

但這種事誰也沒辦法。我們無論到哪裡,都處在他人的包圍下,過著和人互動的生活,成為社會中的「個人」,逃不出人際關係的天羅地網。原來阿德勒所說的「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」,的確是真知灼見。

哲學家:這個部分很重要。你可以再深入思考看看,到底是人際關係中的什麼東西剝奪了我們的自由。

年輕人:就是這裡!老師上次提到,要把別人當成「敵人」還是「夥伴」這個部分。您說,如果可以把別人當成「夥伴」的話,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有所轉變。這的確是可以接受的觀點,上一次我也確實有了充分理解才離開。可是我回去後,經過反覆思考,總覺得人際關係中有些要素,是無法光憑這樣的解釋來涵蓋一切的。

哲學家:喔,譬如說?

年輕人:最簡單的例子應該就是我爸媽吧。父母親對我而言,再怎麼說都不會是「敵人」。尤其是小時候,他們是我最重要的保護者,養育我、保護我。關於這一點,我是真心感謝,沒有半點虛假。

不過我爸媽生性嚴謹。上次也跟您提過,他們總是拿我和哥哥做比較,不認同我;對於我的人生也一直意見不斷,像是「再用功一點」、「不要跟那種朋友來往」、「至少也應該考上這所大學」、「去做這種工作嘛」……等等。他們的種種要求給我很大的壓力,完全就是一種「羈絆」。

哲學家:結果是怎麼處理?

年輕人:一直到讀大學前,因為實在無法違背父母的要求,所以也曾經覺得很苦惱和厭煩。但是不可否認的,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要求偶爾也會有一致的時候。不過幸好現在的工作是我自己選的。

哲學家:這麼說來,我還沒聽你提過你的工作。你是……

年輕人:我目前是大學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。當然,父母還是希望我像哥哥一樣繼承父親的印刷廠。所以從開始上班之後,彼此之間多少有些摩擦。

如果今天對象不是父母,而是「敵人」的話,我應該就不必這麼苦惱了;因為不管對方如何干涉我,我只要不理他們就可以了。可是對我來說,父母不是「敵人」。姑且不論算不算夥伴,至少不應該稱他們為「敵人」。畢竟關係太親近了,很難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想法和意見……

哲學家:當初順著父母心意選擇學校的時候,你對他們有什麼感覺?

年輕人:很複雜。雖然也有怨恨,卻也同時有種安心的感覺。心理想著:如果是這所學校的話,應該就會得到認同了吧。

哲學家:得到認同的意思是?

年輕人:呵,您就別再兜圈子套我的話了,您應該也知道,就是「認同的需求」嘛,人際關係的煩惱可以說幾乎都集中在這部分。我們活在不斷需要別人認同的環境裡。當對方不是令人憎恨的「敵人」時,我們就會想要獲得他的認同和尊重!沒錯,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!

哲學家:我明白了。關於你現在所說的,我先把阿德勒心理學的大前提告訴你。在阿德勒心理學中,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。

年輕人:否定認同的需求?

哲學家:根本沒有必要得到他人的認同。其實不如說是「不應該尋求認同」。關於這一點,我必須事先強調說明。

年輕人:我的天,您在說什麼!認同和尊重,不正是推動我們最普遍的需求嗎?!